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营口市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13:01:43  浏览:852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营口市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

辽宁省营口市人民政府


营口市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

(1996年9月10日市人民政府发布营政发[1996]29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事业单位离、退休(职)人员的基本生活,根据省政府《关于辽宁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参照《辽宁省城镇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工资基金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及职工。

第三条 市、市(县)、区政府人事部门是本辖区内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的主管部门,负责养老保险政策的贯彻实施及规划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其所属的保险机构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职工包括在职人员(含城镇计划内临时工)和离、退休(职)人员。

第五条 职工养老保险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制度。

第二章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第六条 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统一征收,统筹管理使用。

第七条 本办法规定范围内的单位和在职职工个人,必须按规定要求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第八条 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包括:

(一)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二)在职职工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利息收入;

(四)滞纳金;

(五)地方财政补贴。

第九条 市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及部分中、省直事业单位,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22%和离、退休(职)人员离、退休(职)费总额的50%逐月缴纳。在职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总额的2%由单位逐月代扣代缴。劳动合同制职工仍按原规定标准缴纳。

市直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缴纳比例另行规定。

市(县)、区的缴纳比例由同级政府确定。

第十条 单位在职职工人数以实际在编人员为准,工资总额按国家统计局规定计算。

未到法定离、退休(职)条件提前离岗人员,继续按在职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

第三章 养老保险金的给付

第十一条 符合法定年龄的离、退休(职)人员可享受领取养老保险金待遇。

第十二条 基本养老金按下列项目给付:

(一)离、退休(职)费;

(二)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各种津贴、补贴;

(三)正常死亡的丧葬补助费、抚恤金和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

第十三条 养老保险金从单位缴费的第三个月起开始支付。由人事保险机构按月支付给缴费单位,再由缴费单位负责发放给离退休职工本人或其遗属。

第十四条 单位在职和离、退休职工人数发生变化时,须在10日内持有关证件,到人事保险机构办理增减手续。

第四章 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

第十五条 养老保险基金暂实行市、市(县)、区分级管理,逐步向市级统筹过渡。

第十六条 养老保险基金存入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实行专项存储、专款专用。除按规定购买国家专项债券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挪作它用。银行存款利息并入基金。

第十七条 养老保险基金不超过实际支付养老保险金的10%进行积累。积累率根据保险业务的开展情况,可适当调整。

第十八条 缴费单位必须按规定的缴费日期,将本单位及在职人员个人应缴的养老保险费一并上交到同级人事保险机构。

新建单位从批准成立之日缴纳保险费。

第十九条 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可采取现金、支票转帐和银行托收等形式,由缴单位逐月缴纳。各单位必须持缴费手续到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办理核定工资基金计划等业务。

第二十条 逾期未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单位,按日加收应缴总额5‰的滞纳金,滞纳金收入并入基金。

第二十一条 养老保险费不实行免减,对缴费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暂缓缴纳。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申请停缴或缓缴养老保险费。停缴期间不计个人缴费年限。

(一)单位被撤销;

(二)职工终止劳动合同或被辞退、除名;

(三)职工被劳教、判刑;

(四)其它特殊原因。

缓缴期一般为3个月,最长不得超过半年,在批准的缓缴期内不收滞纳金。

第二十三条 养老保险费在事业经费中列支。

第二十四条 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可办理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费从单位奖励、福利基金中提取,其标准每年不得超过本单位职工两个月平均工资。职工月平均工资包括工资构成中“固定”和“津贴”部分。

第二十五条 在职职工养老保险金缴纳实行个人缴费帐户制度。单位为个人缴纳部分和个人为自己缴纳的部分,一并记入个人帐户,作为在职人员退休时给付养老金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 单位为个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由人事保险机构单独建帐,统一存入银行专户,并按同期银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所得利息转入个人帐户。职工离、退休时,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或分期领取;职工死亡,其补充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未领取部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不准少报、虚报人数和冒领养老保险金。对少缴保险费和冒领养老保险金的,一经发现,除按标准补缴保险费或退返冒领金额外,将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 在职职工在同一人事部门管理的单位之间工作变支时,只办理养老保险转移手续,不转移养老保险基金。

第二十九条 在职职工在不同人事部门的单位之间变动工作或者由事业单位调入企业及由企业调入事业单位的,在办理调动手续的同时,需办理保险基金的转移手续。其中,调入人员在经组织、人事部门商调同意后,先转移养老保险基金,再办理正式调动手续。

单位性质成建制变化时,保险基金一并转移到新隶属的保险机构。

第三十条 参保单位在职工固定职工,在本办法实施前,其按有关政策规定认定的参加工作年限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与本办法实施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缴费年限按月累计,每满12个月计为一年。

第三十一条 未参加养老保险或虽已参加保险,但初次投保时间晚于本办法实施时间以及在原单位缴费年限不连续的,一律按本办法的投保比例,从本办法实施之月起补齐。否则,按实际参加保险时间核算参保年限。

第三十二条 市人事保险机构凭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可从收缴的养老保险基金总额中,按月提取4%的管理服务费。

管理服务费主要用于保险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及生活补贴,办理养老保险业务的宣传费、培训费、代办费,购置必要的办公设备等。

管理服务费的结余部分可转下年使用。

第三十三条 养老保险基金和管理服务费免交有关税、费。

第三十四条 人事保险机构要建立健全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按期编制养老保险基金及管理服务费的收支预算、决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纳入本级财政的预算、决算,并接受同级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人事局负责贯彻实施并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文化部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统计工作的通知

文化部


文化部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统计工作的通知
文化部


文化市场统计工作是文化事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信息管理的基础,也是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对文化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经国家统计局批准,自1996年起,文化市场统计正式纳入《全国文化文物统计报表制度》,并已进入实施阶段。这是我国文
化事业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一项具体步骤。为了保证文化市场统计报表制度的顺利进行,特作如下通知:
一、各级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市场统计工作,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充分认识到掌握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在精神产品生产和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深入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要象经济部门掌握物质产品生产情况一样,了解掌
握精神产品生产基本情况,要抓紧建立宣传文化系统的信息网络,健全信息工作的制度,有的方面要做到量化。
二、各级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统计工作的领导,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落实统计工作的资金、人员和设备,并把一年一度全国文化市场统计汇总工作的完成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内容。要把文化市场统计作为文化市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做到有布置,有落实
,有检查,使统计工作制度化。要充分利用统计信息,以统计信息作为制定管理政策和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之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三、加强文化市场统计工作的业务建设。目前地市一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的计算机配备远远落后于新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大量数据集中到省一级进行录入汇总,既增加了工作强度,又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汇总工作的及时性。因此,要有计划地加强统计计算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
的现代化建设,抓紧计算机的购置和升级换代工作。全国各省、计划单列市、省会市及有条件的地(市)文化市场管理部门今年要完成计算机配置工作,到2000年全国所有地(市)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要完成计算机配备工作,以保证文化市场统计工作需要。
四、加强文化市场统计工作的队伍建设。省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要有专职负责统计工作的人员,地(市)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要设立相对固定的兼职统计人员。要关心统计人员的工作和学习,改善工作环境,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

要保证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全国文化市场统计报表制度培训班已列入1997年文化部在职教育工作计划,并形成制度。各省要在此基础上完成地(市)一级文化市场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五、加强文化市场统计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广大统计工作者要牢固树立这一观念,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倡导求实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各级文化市场统计人员要克服唯名唯利思想,树立奉献精神,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和统计分析能力。对在工作中尽职尽责表现突出的同志要表彰奖励,对虚报瞒报拒报和篡改统计数据以及未按时完成统计工作影响全国汇总的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



1997年6月23日
刘某逾期接收借款是否仍需按约定支付利息

江西省吉水县人民法院 肖 晖

案情
2001年4月5日,私企业主刘某与中国工商银行某支行签订了借款30万元的合同。合同约定的借款期限为1年,从2001年4月12日至2002年4月11日。同年4月7日,贷款到位,但刘某此时正在外洽谈业务,直到4月20日才接收借款。当时刘某即向该支行提出顺延借款期,未获同意。借款到期后,刘某又要求按实际借款时间计息,该支行则认为刘某逾期接收借款属违约行为,合同并不因其违约行为而变更,坚持要求刘某按约定支付利息。双方争执不下,该支行遂诉至法院。
分歧
对本案的处理存在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刘某虽逾期接收借款,违反了合同的约定,但事出有因,对此,刘某并无过错。因此,应按实际借款时间支付利息。第二种意见认为,刘某在外洽谈业务这一事实,并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不能以此为由免除其违约责任,即按合同支付利息的义务。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本案涉及的主要是借款人逾期接收借款的法律责任问题。
借款合同中贷款人按期交付贷款是其义务,而借款人也必须按期接收借款,这是保证借款按时落实,资金得以有效运用的条件。因此,借款人如未按约履行接收借款的义务,则需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这是诚信原则的体现。
我国《合同法》第201条第二款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收取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支付利息。”刘某未按期收取借款,并不能按实际使用期限支付利息。原因在于:1、合同约定的借款期并未因借款人未按期接收借款的行为而发生变更,仍然有效,因此,借款期仍为1年而非刘某所主张的实际使用期。刘某理应按约定的借款期支付利息;2、刘某实际使用期短于合同约定的期限而仍要求其按合同约定支付利息,也是对刘某违约行为的一种惩罚。那么,借款合同的借款期是否可以顺延呢?借款合同借款期限的顺延是对合同的变更,除非合同双方有约定或事后达成一致意见,否则借款日期不顺延;3、刘某因在外洽谈业务而导致其逾期接收借款,显然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因此,不能以此为由要求按实际借款时间计息。
综上,刘某逾期接收借款并非因不可抗力等免责事由,且事先没有约定,事后也没有就借款期限顺延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刘某仍需按合同的约定向银行支付利息。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